e百分 - 轻松学习从此开始!

e百分学习网丨e百分在线教育丨e百分课堂丨ebaifen在线教育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资讯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征稿活动回眸

时间:2014-12-26 09:09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高靓 柴葳 点击:
---------------------------------------------------------------------------------------------------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将师爱的温暖在一代代学生心中荡漾开来,绵延至今。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教育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不变的是教师职业的坚守与奉献。新时期该如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如何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秋时节向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期盼?
  今年9月,由教育部门户网站和新闻办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发起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征稿活动,短时间内在广大教师中掀起了一股巨浪,3万多篇(条)征文从祖国各地飞奔而来。教育部新闻办主任续梅介绍说:“这次征文活动是我们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的一次尝试,3万多篇(条)征文中有记叙、议论、散文、诗歌、书信等多种形式,遍布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既有一线教师的深情叙述,也有专家学者的理性思考,还有师范生对未来从教的美好憧憬,反映出作者对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高度认同和认真践行,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一篇篇征文背后,一段段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人生中,广大教师正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转化成自己的信念和行动,为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本次征稿评委、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感言:“我深深感动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故事所彰显出的当代教师群体牢记总书记嘱托、勇践‘四有’好老师的精神风貌。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在纸上,在心里,更在行动中!”
  理想信念铸就好老师的精神家园
  “一线教师在文章中体现出的精气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本次征稿评委、北京大兴一中骨干教师刘丽云手捧文章难掩内心的激动。她称自己读了几篇征文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打动她的正是老师们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的理想、信念、正能量。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心中有梦,粲然若花。”江西省峡江县实验中学教师谢建平在征文中写道:“我不能成为诗人,但是我可以培养出诗人;我不能成为科学家,但我有可能培养出科学家……因为我是教师,我的手中孕育着无限未来的希望,我的价值在学生的身上体现,我的青春和梦想在学生的身上灿烂。”谢建平由衷地感到幸福,因为他把自己五彩斑斓的人生梦想汇聚成“一辈子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好的接班人”的教师梦。
  对于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丁湖中学韩昌发来说,理想信念就是他和妻子在农村学校20多年的坚守。沿着乡间小路送走一批批学生的同时,也养育了即将以教师为职业的女儿。韩昌发把要说给女儿的话字字深情地写进了征文里:“我和你妈妈都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把教育当作我们的信仰,我们对党和国家充满坚定的信念!我们也希望你长大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收获幸福于其中!”
  教师的职业对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来说,从来都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她在征文中忆及自己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国考察看到中外差距时无法平静的心情,写道:“我把小学教师平凡的工作与祖国美好的未来联系起来,深刻地体验到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我必须虔诚相对,其间凝聚着我的理想信念。”
  家国梦、教育梦、成才梦……这些梦想交织融合,在千千万万教师心中激荡,真情实感透过文字跃然纸上。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在文中论述的那样,“教师不是一般的谋生的职业,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成长、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国家盛衰。作为人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作为教师的理想信念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
  道德情操彰显好老师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幸福,是权倾一时,是家财万贯,还是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不,都不是。可爱可敬的教师们心中的答案与这些相去甚远。
  云南省蒙自市第二中学邓永壮在一首小诗中将自己的启蒙老师比作“种桃人”,“你只种桃/有人却说你已桃李满天下/那时你只淡淡地笑/眼角有着深深的鱼尾纹/那时桃花们/在高高的枝头/而你埋首于乡间”。
  时至今日,学生的一张贺卡、一声问候,依然能让老师倍感幸福;学生的一个善举、一点进步,更是足以让老师热泪盈眶。甘于清贫,默默坚守,让无数人民教师得以于浮华人生中驻守道德情操的高地。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全国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在征文中论述的那样,“当你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哲学时,你可以畸形地‘快乐’却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当你追求爱与关怀、自我实现、真善美等等马斯洛称之为‘高级需要’的满足时,你就会收获意义人生,远离枯燥、寂寞、无意义的生活”。
  天津市河西区新会道小学教师张丽国被学生们封为“正义女神”。谈到这件事,她忍俊不禁,又连说自己受之有愧。在她看来,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耿直的人,对待“对”与“错”、“好”与“坏”总是很较真儿。她在征文中写道:“作为班主任,我带班的原则就是‘人人平等、机会均等’,没有谁可以有特权,不管你的家长是什么身份,不管你的家境多么富裕,这些都跟我没有关系。走进我的班,你就和所有同学一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我会主动弯腰拾起教室里的一张小纸片,让学生懂得讲卫生是一种好的习惯;我会和学生一起吃早餐,不把一粒粮食撒在餐桌上,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会宽容我的学生无意间犯下的一些小过失,让他们懂得宽容别人也是一种美德……”湖北省潜江市浩口三小教师秦开美谈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只用了这样一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就是这种“先做人,后求知”的教育理念,让她在面对歹徒的炸药、汽油和尖刀时,能掷地有声地喊出那句“我来做人质,让我的学生离开!”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挺身而出的担当,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最高体现。秦开美如此,张丽莉亦如此。看张丽莉在征文中诉说自己从教的心路历程,才知道这位正值芳龄的女教师面对失控的车辆推开自己的学生时,给她勇气的是同样身为教师的爷爷、爸爸和许许多多她敬佩的老师,她曾经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既有思想,又有信仰;既有学问,又有品行;既懂得爱,又会爱;既能春风化雨,又能润物无声……”
  本次征稿评委、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从一篇篇来自偏远山区老师和学生们的故事中读出了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力量:“在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千万亿个教师职业生涯中,可能有无数这样的动人故事,一位老师点亮了一片世界,成就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些文章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扎实学识展现好老师的师者风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的圣贤对教师的使命做出了精辟论述。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要实现其中的任何一项,都离不开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不眠之夜,换来对知识的博识广记,对学问的精益求精。
  “我知道,你不要求我学富五车,精通百家,但肯定要博古通今,不作井蛙之说,跨领域的知识也能信手拈来;你觉得我的一手字不用堪比大家,但黑板上的板书、作业上的评语肯定设计精巧,书写工整,阅来赏心悦目;你认为我不必时时滔滔不绝,口吐莲花,但肯定要谈吐幽默,能逗得你捧腹大笑,于无痕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堂上课下的串串连珠妙语,能引你穿越古今,遐想天外,不由自主地要振开思维的双翅翱翔宇宙。”湖北省洪湖市燕窝镇小学教师魏昌莉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依然喜欢站在学生的角度揣度他们对老师的要求,因为她将此视为进步的阶梯。
  “头苦、二甜、三回味。”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庄小学教师马任飞将育人比作茶艺,品出了大理白族三道茶的韵味。从入学之初老师要事事亲力亲为、树立秩序,到中年级的适度放手,再到高年级的及时引导,“正如同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不一样,放眼教学也是如此,每个个体、每个阶段、每个层次都有不同工序和步骤”。
  “要坚持听课,要注重理论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倾心倾力倾情做好每项工作。”虽然是一名特岗教师,虽然可能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吉林松原前郭县宝甸乡宝甸中学任教的黄晓光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寻,“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默默地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一切,把自己平生所学,倾其所有地全部给予他们。”
  本次征稿评委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征稿中读出了欣喜:“说到底,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仁爱之心浸润好老师的眷眷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因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截取我们记忆中的每一个温暖的片段,何尝不是一个个仁爱而温暖的老师的身影呢?
  “初次见你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娃娃”,“这一年,你又长了一岁,个子明显高出了许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幼教中心教师纪盛林在征文中诉说的对象是自己教过的孩子。在对稚嫩小儿一举一动的描写中,在对他们成长过程细致入微的记录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轻幼儿教师的温润与慈爱。
  “这些征文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那就是真挚、优美、高端。”本次征稿评委、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坦言,优秀的文学作品首先要靠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你对外面充满期待,我对你们充满关爱,就这样,一代代传承。”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生罗金珠憧憬两年后遇见自己的学生,一如回忆多年前教过自己的老师。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联结在一起,薪火相传。
  爱学生还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在武汉市第一聋校从事特殊教育已有25年的杨小玲坚信这一点。面对这群折翼的天使,面对他们因为沟通上的障碍而产生的偏执、冷漠,杨小玲和同事们找寻着帮助他们的方向,“天气凉了,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孩子身上;下雨、下雪了,老师脱掉自己的鞋袜换在孩子湿冷的脚上;外地的学生因为节省路费留在学校,老师就把孩子们请到家里吃上可口的饭菜……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让我懂得了爱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也让我在爱的滋养中成长!”
  “爱,是好老师的第一素养”、“我真想倡导‘爱满校园’”,年逾古稀的李吉林在征文的最后发出内心的呼唤。
  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哪一个不是好老师的真实写照?哪一个不伴随着一代人温暖的成长?好老师,一个让每个长大了的人都想回望的称谓,随时光流逝,伴世事变迁,历久而弥新。

(责任编辑:ebaifenjiaoyu)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