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转动手中的地球仪!”
从南极环境的独特性引入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接着从视频《南极我们来了》回顾30年我国极地考察的成就,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在手中的地球仪上依次寻找1985年以来中国在南极建立的四个科学考察站,并纷纷表达中国如何在科技上自强于世界之林的看法。
这是北京市171中学一堂别具匠心的“中国人在南极”主题课,之所以说别具匠心,是因为,这堂课既是一堂地理课,也是一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课程。
为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教委于去年底出台了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明确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伴随着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北京市中小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正在落地生根。
突破说教式的文本知识传授,将知识、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融合,以智启德,核心价值观和课堂教学在这里结合。
课堂上,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过去的30年,我国的南极科考从无到有的过程,深入了解了2013年12月我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入南极的陌生海域,营救俄罗斯被困船只的详细经过,面对危险挺身而出的大国风范。“很佩服那些科考队员,中国在那次救援中体现出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何为大国责任、何为自强不息,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刻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润物无声,健全人格树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每一个词背后都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实践支撑。我国有52万所学校、2.6亿学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这样将价值观溶于课堂知识,润物无声的授课方式也发生在北京市各个区县中小学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推进会上,来自北京市东城区、昌平区和西城区的几名教师还现场交流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示范案例。
在小学数学课上,东城区灯市口小学的数学老师宋燕晖以圆周率为切入点,介绍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祖冲之,并让学生在动手求证圆周率的过程中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文明,点燃民族自信心;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小学语文课文中,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张聪老师借助圆明园“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实现语文教学“文”与“道”的统一,激发学生对国家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老师张玲的安排下,学生以“寻找中国圆梦人”进行分组活动,以青年科学家施一公和女航天员刘洋为榜样,践行厚积薄发的学习态度,也将“中国梦”与“我的梦”紧密相连的观念根植于心中。
在记者的采访中,宋燕晖以核心价值观融入数学教育为例说到,“数学课堂需要生活去激活,生活问题需要数学去概括,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参与了自主建模的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还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过程,也是一种在探索求知中潜移默化完善人格,树立信仰的过程,通过学科之间的互通与整合,实现全面培养、综合育人的价值。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讲课方式,这样,学生们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升效果,教师环节是关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教师是关键,政策是保障。
据介绍,北京市将制定并完善配套的教师培训制度,从教师准入、职前培训和职后管理、学科建设、绩效核对等方面入手,保证核心价值观为教师接受,并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还将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纳入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此外,创造性地编写适合各个学段的教材、探索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也需要加强配套资源的开发建设,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提供研究、示范和实践的丰富资源。目前,北京市教委正在推进“百部优秀少儿影片进校园”作为教学指导案例,而“红色经典诵读”、时事讲坛、时事辩论赛和时事电子报设计征集活动也吸引了全市50余万学生参与;博物馆、纪念馆也将更频繁地成为学生走进知识,培育正确价值观的第二课堂。
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正在融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课堂。 (责任编辑:ebaifenjiaoyu) |